1999年
大藏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從宜蘭開始發展,十餘年來,我們做的每個案子都和人、和土地有密切的關係。檢視我們這幾年所做的事,試圖理出一個脈絡,我們是怎樣詮釋建築、怎樣詮釋建築設計工作,而今還能樂此不疲?
同年我們開始學習廣論,認識福智團體的導師—日常師父。同年因九二一地震,我們投入災區埔里育英國小校園重建,因而走出宜蘭,育英國小的重建工作遇到了公事公辦的業主和瀕死的巨獸(將倒閉的大營造廠),我們發現不能拿宜蘭的工作方法用在西部,縮小自我可能比較不會受到傷害。
2001年
我們參與在雲林的福智教育園區規劃,經過數年的水洗火燒,才漸漸看到己身的問題。
大藏十餘年累積公共建築設計的經驗,做出與眾不同的建築設計作品似乎是我們的信念,好像也是我們賴以維生的本事,不這樣做,大藏怎有立足之地?這好像是我們主動選擇的理想方式,久而久之,竟也變成我們的窠臼,每次總要實驗性的嘗試一些作法,卻無法在建築基本面上累積。英雄式的演出也許可以一時振奮人心,但不長久,且有後遺症。
我們必須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我們試著尋找可以安立的點:一是累積建築設計的基本面—平實、永續,尤其是發展在地化的綠建築工法;二是在地深耕,投入農村空間環境整備。
2008年末
宜蘭的冬天時陰時晴,我們做了一個轉變,終於有勇氣走向另一處,大藏在雲林成立辦公室。
反省這一條路,該如何從過去錯誤或經驗站起來、重新出發?我們重新對自己扮演的角色定位,從前面的省思中找到一些曙光,探索未來工作的態度與方向:
一、雋永的建築、永續的建築、平實的建築
若問我在建築上有什麼理想,若可能,我當然希望成就雋永的建築,令人懷念的所在,那絕不是亮麗時尚的建築所能為之;必然是一群有遠見、有愛心的人共同營造出來的,或是文化的殿堂,或是鄉野的民居,可能有所謂建築師參與其中,但需要眾人共同的智慧才能成就之。
對我來說,建築的意義是在於場所的精神,在於這個場所蘊育出什麼樣的行為、活動,帶給人們生命中具價值的回憶;至於建築物本身是不是夠經典、夠震憾人,那是要看外在相關條件俱不俱足,太過強求,就辭溢乎情了。
大藏在宜蘭十三年,接著要何去何從?對建築努力的方向要放在哪裡?我當然希望成就雋永的建築,成就世世代代歌誦的場所,這不是可以強求的,需要有崇高的理想建立出來的,還要有足夠的文化基礎、豐足條件才得以成就之。若不可得,崇高的理想是一定要的,外在條件退而求其次,但願能在永續的環境上努力,這是這個時代的課題;若再退而求其次,崇高的理想還是一定要的,建築就求平實簡樸吧。
二、平淡看待自己的角色,與他人合作增上
看到許多老建築,是那麼恬靜優雅,她並不大聲疾呼什麼,也不強調她是誰規劃設計的;或許那些好的成果,並不是某一位設計者單一的功勞,而是經過發起蓋這棟房子的人、匠師、工匠等共同完成,有集體智慧與共同的心業力呈現。
大藏剛開業前幾年,辛苦地耕耘,莫不希望有朝一日人們看到我們的作品會驚艷,登雜誌、得獎似乎是我們的精神糧食,若沒有這種糧食的滋潤就活不下去。而這幾年來,因為深度參與地方環境改造的經驗,尤其是在從事「城鄉地貌改造」時,慢慢培養出寧靜的心態,不是為了成就我某某人的作品,真的是因為喜愛這個空間環境,用營造自家庭園的心情,儉樸地、恰如其分地做了畫龍點眼的、必要的工作,例如:宜蘭冬山鄉金榮發湧泉埤、公埔圳等水空間,已成為許多人的秘密花園。沒有人會在這裡探討這是誰的作品;人們忘情地享受大自然和設計者的禮物,彷彿她是自然天成。
又如宜蘭南門林園的歷史建築整建,建築師花了很多時間,最後溫和地又熟悉地呈現出新風貌,沒有人會特別想到那是誰設計的;又有一次,同事說他看一個公視節目,花了三十分鐘介紹花蓮松園別館的空間環境,唯美的畫面、感性的說明,彷彿是桃花源,而三十分鐘的節目裡一句也沒提到松園是誰設計的。
我們慢慢學會了平淡地看待自己的角色,真心接受做一個「不具名建築師」,只要我們所規劃設計的空間讓人們受益,有沒有人記得建築師不重要。這個轉變是在我們在幾次受到得獎的鼓勵之後,卻發現好空間(或說美麗的空間)並不等同內在的使用內涵提昇:美麗的西寶國小在無情的風災之後也是一片狼藉;育英國小亮麗的外表每下愈況,而使用和設計的落差並未改善;我們自詡環保、節能的宜蘭地政大樓有部分空間仍是通風不良、空調設計不善;我們自覺不可一世的曠世鉅作不是夭折(如蘇花管服中心、過朴子溪自行車道橋原方案),就是苟延殘喘(如冬山車站)……。
我們不斷地反省和思考,以及經過福智法人事業的磨練,我們重新看待建築師的角色,慢慢看淡舞台上外表的顯現;建築師這個角色有意義的地方,就是可以和對社會有公益的團體或人合作,做出對整體較有利的環境改善建議,出來的結果也許不若以往那樣光鮮亮麗,而是平實、有蘊味,能輔佐內在的人及使用。
同時,思惟承辦一件事情需要很多人,我只是其中小小的一份子,必須與他人合作,才能有整體的進步。慢慢地體會到整個過程,無論我們扮演角色的輕重,後來使用的人記不記得,在事後已不重要;真實留下來的,是我們的初發心、過程中的用心以及人我互動的業力。因此,我們可以勇於承擔,並且放下。
三、均衡發展
以前我們特別重視設計的過程和成果,現在要慢慢學習均衡發展:在規劃階段,做出有利於整體發展的決策,而非以做出最具賣相的空間環境為首要目標;在設計階段,以往通常站在使用功能和美學的觀點去看,現在會試著平衡地從設計者、使用者及營造者之間的角度去衡量,要達到同樣的空間品質,不一定要用繁複的工法,在工法上應該要整合、建立系統;在監造階段,要檢討工法,回饋設計,也要學習站在承包商的立場設想,他們需要什麼協助,不是防弊與對立,而是合作的態度。
四、深度發展,深耕大地
這幾年來疲於工作上奔命的主要原因,一是廣度拉太大,二是地點拉遠,要如何改善這樣的狀況呢?一是收歛業務類型,選擇一些類型、議題或構造工法深入研究,建立基本資料;二是案子地點也要收斂,才能深耕。
過去,我們從公共建築起家,日後還是會以供公眾使用建築之規劃設計為主,期待由教育類建築出發,擴展至住宅類建築,其它類型業務漸漸收斂。也因這幾年發展鋼、木等輕構造的經驗,一向愛好綠色、環保生活的我們,現在參與福智法人之慈心有機農業基金會所推展的教育農場建設工作,更有機會發展更環保、更經濟、更健康的構造工法,我們樂於嘗試與學習。
都市的魅力不可擋,但過份擴張的都會區其實是不人性的;有益人們身心健康的環境應是中小型城鎮及周邊鄉野。習於鄉村生活的我們,會持續加深鄉村經驗,與文化、生活、產業結合的鄉村經驗。就像慈心有機農業基金會推廣有機農業常抱持著「光復大地、光復人心」的信念,一步一步地教育有緣的農友,把經驗留在當地,不是掠奪資源、而是合作,一處土地光復了,再走向另一處;我們也願抱持著這樣的精神去改造空間環境。
我們重視每一位員工,除了有良好工作環境、也提供學習及成長的空間,
歡迎優秀的朋友一起加入我們的工作行列。
工讀生